01
在古代,一说到风水一般都会牵扯到园林。
无论是皇家园林,比如承德避暑山庄,北京的颐和园等。还是私家园林,比如江南的苏州拙政园,无锡的寄畅园等,在它们身上都风水的特征。
风景园林作为一门正儿八经的学科,实践性很强,集人文、地理、自然、艺术等门类于一体,大小方面都影响着人类的文化生活。
比如拿自家庭院来讲,选用什么样的树种,如何种植,怎么打理,与周围环境如何呼应融合,以及对住户内心产生怎样的感受,这些元素细节的设计与运用都有讲究。
而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相地立基就和风水中的相宅看地大同小异,现代景观园林设计中的项目选址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比如地形环境,地势高低,坡度坡向,挖土填方量和建筑的朝向摆布等,与风水的相宅看地基本上是一回事。
总之核心思想是不变的,即“天地人合一”,将环境、人、建筑三者的关系结合在一块,协调处理好与周边环境的关系,达到和谐统一的目的。
02
下面就苏州拙政园为例进行分析:
首先对拙政园进行一个简单的了解,具体描述不做展开描述,详细内容见下图。
学设计的同志,基本上都知道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
拙政园的旁边有一座由华裔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两者紧邻,每天都会有很多慕名前来打卡的游客,从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大家对于这座园林和博物馆的印象。
看一下拙政园在地图上哪个位置,简单地做个区位分析。
从苏州市来看,苏州位于江苏的东南部、长三角中部,是扬子江城市群重要组成部分,东傍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长江。
从苏州市区来看,位于苏州市西边偏南,西靠太湖,右临阳澄湖。拙政园位于姑苏区平江街道,恰好就夹在太湖和阳澄湖的中间。
北边是高铁站,地铁4号线、2号线、5号线在附近经过,交通这块应该十分便利。
此外周边还有不少知名景点,比如西边的留园,南边的沧浪亭,东边的金鸡湖景区,北边的虎丘湿地公园等等,基本上都离紧邻地铁线路,来这里旅游的话,出行的问题基本不大。
从卫星影像图来看,拙政园周边的建筑肌理清晰明了,统一的青灰色屋顶,北边和南边都配有停车场地。园内绿植也比较丰富,基本看不出里面的水系和建筑。
翻出了几张当年拍的照片,我们读大二的时候,进行城市认知实习,游历途中经过苏州参观了这座园子。
当时是奔着玩去的,对于拙政园一知半解,也没有深入研究相关方面的知识。不过这次经历倒也开拓了眼界,如果不学城乡规划,或者这辈子我都不大可能去到这些地方。
从街道图来看, 园内的景观节点一目了然,比如“听雨轩”、“与谁同坐轩”、“芙蓉榭”、“绿漪亭”、“小沧浪”等等。
当时在园子里行走,根本就不知道这些景点是啥,也没有提前做功课。我们去的那天人特别多,大家都跟着人流的方向往前走,没有在意这些。
倒也初步感受到了那种“步移景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般的审美乐趣,比如从园内眺望北寺塔的经典远借的手法。
计成在《园冶》的“园说”篇中记载“萧寺可以卜邻,梵音到耳,远峰偏宜借景,秀色堪餐。”在选址造园的时候,提倡与寺庙为邻。既借到了远处的山景,又借来了寺庙的晨钟暮鼓之音。
当年初代园主王献臣因与东厂不和,被贬御史之职后回了老家苏州,在风水师的带领下,找到了位于大弘寺遗址处的一块宝地,便开始了造园计划以作归隐之地。
不得不感叹古人的智慧!这样的处理方式可以理解为,比如园内没有的东西,可以通过“借”的手段,巧妙地把它处的景色“拿”过来,既弥补了造园的条件限制,又营造了一种别样的意境享受。
看完区位分析后,相信各位对拙政园的地理位置,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接下来回到正题,那么传统风水在拙政园中是如何运用的呢?
03
学术界关于拙政园的研究,主要有6个大的方面,分别是“历史考证及造园观”、“造园艺术”、“营园手法”、“空间结构模式解析”、“构园要素”、“园区管理与旅游发展”等。
这些研究成果,主要采用西方理性分析的手法,如轴线、视线、视角等,对造园艺术的总结和造园要素的布置特征及手法的归纳。
但是缺少了东方精神层面的感性思考,比如哲学理念、传统文化和美学内涵等,也缺乏对造园空间布局基于本土文化的思考。
本篇文章主要关注的是传统风水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包括具体设计中的具体风水方法,风水理论中园林空间关系的解读等。
明清江南风水流派最具代表的两个流派“理气宗”和“形势宗”对造园的手法运用及研究各有千秋,其中玄空派受众最多影响最广,后又分为无常派、上虞派和苏州派。
拙政园自明正德始建以来,先后易主三十余位,不同的朝代,皇家和地方所采用的风水理论各不相同,所以很难只用一种流派去对其解说。
比如形势宗的理想风水模式为“负阴抱阳,背山面水”,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对应这四个不同的神兽,即“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这种形式也叫“四神砂格局”。
而拙政园恰好坐落在“ 左青龙( 山或河流) , 右白虎( 路) , 前朱雀( 池或案山) , 后玄武( 背山) ”这样一种山水环抱, 居室背山面水, 周围绿树环抱的理想化选址模型中。
从环境科学角度,园址拥有水源充足,安全幽静,交通顺达的良好居住条件。
用现代物理学分析“背山面水”原理的话,一方面大面积的水可以吸收大部分有害辐射,另一方面茂密的植被可以提高空气中的含氧量,还可以防沙防风。
自古以来“坐北朝南”的传统建筑观念深入人心,恰好呼应风水中“负阴抱阳”之势。
在形势宗看来,山能藏风,水能聚气,而“气”又是风水的核心。《相宅经纂》中记载:“宅之受气于门,犹人之受气于口也”,所以朝向的选择决定了宅子内部的状况。
用现代科学的理论解释,南面日照充足,采光良好,节能环保,冬暖夏凉,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此外,一般房屋的做法采用前宅后园,先堂后室。
而且民居建筑不会采用正北正南的朝向,会稍微南偏东或偏西,因为正阳之向阳气过足,一般人享受不起,只有皇家宫殿之类的建筑才会选择正南正北建造。
计成在《园冶》中记载:“选向非拘宅相,安门须合厅”,就是园子内部的秩序较为灵活自由。从地图上看拙政园的布局,恰好基本符合这些要素。
形势宗认为“百尺为形,千尺为势”,其中“形”和“势”含义各异。比如“形”主要指个体性的、近观的,带有细小局部性的空间构成及其视觉感受效果。“势”主要指的是群体性的、远观的,带有宏大整体性的空间构成及其视觉感受效果。
一般来说,古代的“千尺”约为现代的230-350米,“百尺”约为现代的23-35米。
造“势”一般适用于大尺度、大场地的园林建造活动,比如皇家园林多以大面积自然山水园作为基底,具体到园中的单个景点则转换为“形”。
但是像拙政园这种位于市井街巷内的园林,不太注重自然的山水之“势”,而是在园内做理想格局的自我塑造。
形势宗中“寻龙、察砂、点穴、观水、定向” 的选址方法,用在私家园林中就变成了借助周围街道、建筑屋脊、围墙等要素,来营造新的选址格局。比如《阳宅会心集》中记载:“一层街衢为一层水,一层墙屋为一层砂,门前街道即是明堂,对面屋宇即为案山”。
拙政园中的尺度比较小,其中的山、水、植物、建筑等要素都符合“百尺”,所以是“形”的尺度,比如园中的亭、台、楼、榭、轩、阁、坊、堂、廊等建筑都为单体形式。
从这张拙政园山势图可以看出,场地内的各类要素的排布富于变化,节奏平缓,气韵优雅。通过“聚巧形而展势”,面积虽小,但内容丰富。于庙堂之外,也可在闹市中寻得安身隐秘之处。
再来看一下拙政园的水格局,水是住宅的命脉,一方面可以给宅院带来生气,另一方面还有钱财的象征意义。
因为水能聚气,中国不是有句古话叫“和气生财”吗?水的流动表示气的流动,也就象征着钱的流通,可以为家业带来吉祥,具有美好的寓意。所以便有“未看山时先看水,有山无水休寻地”的说法。
《水龙经》中有个“界水”外抱水格的说法,何为“界水”?可以理解为多重水形成层层环抱的形势,比如下面这张图。
这种界水外抱格局的用意何在?一方面多重环抱可以收拢气场,另一方面大水面可以形成良好的气候环境。
比如在拙政园的水格局中,东部和西部两园的水串接联系,从西部流向塔影亭的水和中部流向小沧浪水院的水形成双层环抱之势,他们与共同流向东部的水形成水格的外抱水。
此外,园林中经常把水的出入口和入园的“门”设在同一位置,风水中将水口作为入园的标志,然后循水设路,通向园中,尽力做到入园见水,以水引景。
比如拙政园中主要出水口有塔影亭处、别有洞天处、小沧浪水院处、倚虹亭处。其中塔影亭处是西部住宅入园的主要入口之一,沿水设廊进入园中。倚虹亭是中、东部穿行的主要通道。
风水系列的文章基本告一段落了,B站上有好几套关于这方面的视频,感兴趣的同志可以广泛地去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其实这两篇文章是帮助女友完成她的一个课程作业,但是从第一篇文章开始已经过去了3个多月,而她的作业却已结课,没想到一拖再拖。
如果没有其它的写作要求,后面这个专栏会继续更新村庄规划方面的文章,敬请期待。
【参考文章】
[1]肖倩.拙政园风水形势论与理气论合局研究[D].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19:41-67.
[2]陶机灵,危婧婧.浅议拙政园堪舆的科学性[J].现代园林论坛,2008(4):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