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明天愿意拆迁
“木屐陈”老屋正在拆除。
西街首批工程拆迁后的空地。
狭小的大西路。
老房子里,一位居民在清理旧物。
“建设玉林·西街项目,我们当然支持了。”一名年轻的“木屐陈”后人颇为兴奋,“听说项目规划里要盖两栋100多米的高楼,那得多壮观啊。”
60多岁的陈大健也是“木屐陈”后人,他拿出手机给大家翻看老屋的一张张照片,“这是大门,这是厅堂,我儿子结婚的时候就在这里热闹了一场。现在,因为项目建设的需要,要把老屋拆了,我们族人大部分是举手支持的。”
围观的几位居民也是首批工程拆迁户,你一言我一语,“我们原来的老房子,有的年久失修,有的长时间没人居住了。几代人住过的房子,自然是舍不得,但为了玉林更美好的明天,我们愿意拆除。”“希望能够加快建设进度,让我们早日看到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变成黄金宝地。”
“木屐陈”老屋对面是吴屋,是西街项目后续工程部分所在地。几名吴姓居民远远地看着“木屐陈”老屋一砖一瓦被拆下搬走,也在讨论自己家将来面对的拆迁:“没什么好说的,只要补偿合理,我们愿意拆。”“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改造后这里不再是杂乱的城中村,挺好的。”
走在解放中路两边的棚户区弯弯曲曲的小巷里,有的电线、通讯线路如同蜘蛛网挂在墙上,地上不时看到各种垃圾和水坑。几位老住户说,这里和玉林市中心的繁华景象格格不入,要是能够把它改造提升,相信大部分居民都乐见。
南观社区党委书记周霜表示,以前的西街车水马龙,店铺林立,随着时代的发展,渐渐成为了城中村。目前社区很多居民都知道西街项目改造,首批工程拆迁工作已经完成大部分,在后续工程拆迁摸底调查工作中,大部分居民也很支持项目建设:“后续工程拆迁涉及300多个门牌号的居民,90%的人家是愿意拆迁的。”
有居民表示,希望西街项目能够加快建设,打造集文化、美食、人文景观于一体的街区,提升玉林城市品位。
文化界人士:
保护历史文化和老建筑
留住我们的根
70多岁的玉州区文联山歌协会副会长杨义益小时候常在云龙桥附近和西街口玩耍,就读于大北小学,住过朱紫里,时常出入文氏大夫第,对这一带充满了感情。他坦言:“曾经辉煌的西街一带,近年来确实变得脏乱差,现在政府要提升改造,我十分高兴。”项目改造方案新旧融合,保存了粤东会馆、大夫第、普庵堂、玉皇堂、云龙桥等古建筑和文化遗址,让杨义益点赞:“这些都是玉林文化历史的见证,保护它们就是保护我们的根。”
玉林市工艺美术大师、画家和仿古建筑设计者谭强也在西街口附近居住过30多年,对这一带非常熟悉,尤其是对西街口的饮食文化更是情有独钟。他说,自古以来,西街口的饮食文化就鼎鼎有名,建议项目改造能够结合富有玉林特色的牛巴、牛腩等美食建设一条美食文化街。他还建议,一些西街的老建筑、老宅院尽管不是历史遗迹或名人故居,但同样具有玉林的地方特色,希望也能够保护下来,并做到修旧如旧,“看到它们,就看到我们的乡愁。”
玉林文化时空研究会副会长李寿华表示,他看了西街改造工程的规划,受到很大鼓舞。“工程的设计理念是以保护和延续改造区的历史文化为基础,合理布局。”建设一条风情文化街,建筑风格保留了“风雨桥”“镬耳”的元素也让李寿华赞不绝口:“西街口一带原来独具特色的古建筑和文化遗址,比如粤东会馆、大北小学、西街口、普庵堂、玉皇堂、云龙桥等都得以保护和修缮,将成为新西街的一颗颗明珠。我相信项目建成后,不仅可以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繁荣商业,同时带有玉林符号的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对传承传统文化,坚持文化自信都很有意义。”
西街因方位得名
玉林市志记载,始建于宋至道二年(996年)的玉林城,当初城区面积不过“子城周2里80步”。之后城区面积经过多次扩展,至明代,城区已发展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上下十字街,有安民、迎恩、梯云、朝天、通济、攀龙、丛桂、文明八坊巷。
▲昔日繁华的西街,今朝老态尽显。
“坊者,方也,言人所在里为方。方者,正也”。“坊”是中国城市居民聚居组织的基本单位,也是城市空间构成的基本单元。宋以后的坊巷布局即由不同民宅、店铺、会馆、庙宇等设施组成,而受地理、社会经济的影响,玉林旧城内各街巷曲折变化又灵活自然。上下十字大街两侧配以胡同、小巷,形成“大街四、小街四、里巷一十有六”的道路体系,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城市街坊布局。而沟通西门内外的西街,自此得名。
明清时期,玉林城区街道多次修缮。至1926年,西街拆除至圣庙(孔庙)拌池及前座(大成门),改建成骑楼马路(今解放路西段)。后在1935年,西街修筑拓宽至7米,挖掉原铺路面的石板块,铺设石灰三合土路面,构成了如今的解放路格局。
从现存的清光绪年间“郁林州城外图”来看,西街商铺林立,是玉林四个城门外最繁华的街道。
其实,解放路在清代东段称忠孝街,西段谓之忠烈街,是横贯鬱林州城中部的接东、西两城门的主街。1949年11月29日解放鬱林县城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从东门口先进入此街,故取名解放路。
如今西街所在的解放路,为城区东西向要道。东接南城百货,中经和平路、玉州路、内环路,西终西街口接大北路、大南路、大西路。路长800米,车行道宽12米,两旁人行道各宽4米,混凝土路面。两旁多为骑楼建筑。
西街里巷弄纵横。
西街源于商而盛于商
随着沟通合浦的南流江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明永历初期福绵船埠兴起,自那时起至民国时期,船埠便成为玉林商品集散地,而从船埠陆路入城的必经之道——西街,自发形成各种商铺。
西街,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在众多富贵人家、商贾大户眼中无疑是一块“风水宝地”。一大批乡绅贵族在此购地置屋,谭屋寨、糖茑林、吴屋寨、木屐陈、玉皇堂周等商贾大户相继落地生根,形成西街一带主要的名门望族。
文丞相祠、文昌阁、文庙、地藏堂、玉皇堂,大成殿、粤东会馆等多个玉林历史代表性建筑也都分布在西街一带。
特别是地藏堂、玉皇堂,因其深厚的宗教文化吸引了无数人前来进香,鼎盛的烟火更是带来了商贾云集、百业俱兴的场景。经昌、信昌、陈意隆等一大批商号,相继诞生于西街,并发展成为玉林当时商号的旗帜。
1988年5月1日起,西街开设夜市,是玉林唯一的夜市露天市场,在那些年代,晚上的解放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西街口成为玉林夜生活的代名词。
因其占据老城区横贯东、西两城门的主街,并毗邻十字街的地理优势,西街终日车马萧萧,人群川流不息,辐射力与影响力与日俱增,成为了玉林人心中的繁华代表,引领玉林商业发展数百年。
西街铺就老玉林的肌理和底色
西街,从东至西,玉带庄、雁门庄、延凌庄等巷弄纵横交错,房前屋后低柳扶枝,石路旧弄花叶斑驳。这些巷弄不仅是交通的脉络和老百姓的生活场所,更是玉林的历史文化演变重要舞台,它记载着历史风貌、民俗文化、风土人情、名胜古迹、人文轶事,蕴涵着浓郁的玉林文化气息。
北京大学韩光辉教授考证后认为,船埠就是明清至民国时期鬱林州南达合浦、北海的南流江大宗货物水运起点。货物溯江运至船埠,陆运至州城,而西街是从船埠陆路进城的必经之道,商贸的发展使鬱林在州域之内得到了突出而集中的发展,成长为五州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玉林市博物馆副馆长李义凡也说,西街是玉林历史上最繁华的商业走廊,是名副其实的“通州大道”,西街商贸的繁华不断巩固着玉林这个岭南都会的地位。
西街作为玉林老城区的代表,在建筑风格上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反映出老玉林包容且开放的性格特征,承载着玉林这座千年古州的历史与文化。
西街在城市形态上“鱼骨式”街坊布局紧致密集,纵横交错,在整体上铺就出老玉林的肌理和底色。在人居文化上这里是数百年来玉林百姓生生息息、岭南历史文化传承演变的生动场所,是玉林人生于斯长于斯的“根”之所在。
斗转星移,21世纪的西街显然已经不是玉林城的中心,但是作为岭南都会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西街以其不可替代的人文意义依旧成为老玉林的地标性街区。
伴随着玉林旧城改造工程不断推进,西街的明天更加值得期待。
您一定有许多西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