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六个人的第533篇文章
阅读提示:全文2309 字,你大概需要6分钟
很多读者曾问,为什么是“第六个人”?
就像我的英文名Echo一样,其实我非常不擅长起名。
名字只是一个标识,用来区分不同的人。
但名字又天然蕴含着玄机—— 在语言文字里的发音、发音背后产生的联想和气质,让我们记住一个人。
我最早的笔名叫「橙柯」,歪歪扭扭写在各种记录青春心情的小本子上。
那些年我看了很多席慕蓉。在小姨的书架上还有很多台湾作家,没记错的话是林清玄、张小娴?
台湾作家看多了,会在内心里泛起一种涟漪——
那种有着天然梦幻滤镜的情绪和感觉,萦绕在心头。
久而久之,好像也变成了一种甩也甩不掉的“气质”。
我用这个笔名的时候,手头还有一些名字可选。
当时,我还在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套的一个男主持人的节目,常常读散文诗,声音稳重而有磁性,连广告都读得那么雅致……
他有个好听的名字,叫「雨亭」。
我觉得这个名字也很好,但是明目张胆和公众人物叫一个名,这事还是有点让人「不那么敞亮」。
我收藏了这个名字,连同关于它的所有回忆——我爱上了广播,曾经的三大梦想是:外交家,翻译家,主持人。
我实现了一小部分的梦想,但我热爱语言和表达的志趣,却终身相随。
直到去上海实习前,我才勉强有了英文名。
马上就要点到、申请邮箱,可我还是没有英文名……
情急之下,我就挪用了Echo这个字。它有一个渊源,是我曾经非常喜欢的博客博主,上海交大的一位同声传译老师。
Echo是纯正的理工科,可是英语又太好。出自名校,有着上海女生特有的精致:白皙的皮肤,单眼皮,戴着眼镜。
同传的口译笔记流畅飒爽,一面有着安身立命的专业支撑,一面又有着顶尖的英语能力。
她在网络里记录同传生活、在的士上赶场、挑灯夜战孜孜不倦的准备高强度的翻译工作……
曾几何时,这种双专业的人生,简直就是我梦寐以求希望过上的生活!
我可以成为她吗?
我拿走了这个名字,出于偶然,又出于某种必然。
我整个研究生阶段都在全力以赴学习口译,一边在没有导师指导下完成学位论文,一边是周末16个小时高强度的口译学习……
考试没有通过,但却让我拿到了500强的offer。
Echo成了我的大名,成为了我行走江湖的代号。
我喜欢听同事们、我的老板亲切地喊我。那表示,我正在被关注,也常常被需要。
我热爱我的名字,不管它曾经是怎么来的,现在,“她”就是我了!
在所有邮件、PPT里随手写下我的名字;在报销单上签下我的名字;在离职祝福的卡片上写下我的名字;在面对销售的同事时,第一声介绍我自己……
它曾是我上海生活的一切。是我初次迈入人生的大舞台时,那个悄悄播放的主题乐。
响亮,清脆,明媚。
我爱它,是因为我曾踌躇满志,期待着憧憬着在生活的疆场上,大展拳脚!
现在,写下这样的文字,再次令我心动,内心泛起波澜。
那些早已退出生活舞台的回忆,开始一点一点变清晰。
离开外企,英文名也淡出了。
但我的工作微信,还常年保持着这个昵称。
在中文环境中,Echo是一个模棱两可的发音。每当听人说出易扣,我浑身就会起鸡皮疙瘩,各种难受不适……
于是,我起了新的花名:可可。
双音节连读,没人不认识,没人会叫错。
从我最早的笔名,到花名……
我好像一辈子围着K音旋转,走不出来,也痴迷其中,自得其乐。
也许是某种钟情。
也许是想象力匮乏。
可能是和巧克力的各种概念缠绕在一起,花名让我整个人都变得没有那么强的棱角,柔和了起来。
也让我更容易和年轻人打在一起。
在英文名、花名的世界,不必被人生硬尴尬地叫「XX老师」,也不必抬着一个看上去很虚的「总」,猛然和人隔开了遥远的距离。
我用这个花名实现了职业身份的转型。
一脚从品牌的领域踏上了产品的甲板。
但我当然,不会止步于此。
现在,我又回归到了Echo的名字之下。
人们叫我的称呼变得越来越混乱——
娜总,艾可,易扣,白老师,娜姐……唯独花名被遗忘在互联网的江湖里。
40岁的我,又回到了英文发音里,感受两音节的铿锵有力。
是啊,我喜欢有力度!
有时,甚至孩子跟我开玩笑,她突然叫着:“Echo妈妈,你别说了!”
我脑子一炸:
莫非你还有Amanda,Sabrina,Elisa妈妈 ?!
10
可是的确,我没有认真想过改名,叫着叫着也就成了那个人。
Echo是我,我是Echo。
很多人问我,和三毛有关吗?
好可惜,我至今还未看过她的书。
可是,像我这样敏锐的人,也不能不说,我的名字即为某种「回声」。
内心的声响。
我习惯于理性,可我却唯独钟情于感性的自己。
11
我到底喜欢哪个名字?
又喜欢那些发音里潜藏的什么意味?
每个名字都是我,即使中文名字,有时却也好像不能代表全部的我。
如同海龟有坚硬的铠甲。
有时,我会觉得自己隐藏在Echo的背后。
有时它就是我,有时它又是我的分身。
仿佛因为它,我又拥有了另一种人生。
12
我好像的确也想不到什么音节,能铿锵有力,有如“Echo”一样……
肯定,认定,毫无犹豫徘徊。
简洁,利落,爽朗大气。
13
我的葡萄牙前老板曾经很喜欢每周一早上问候我。
他总是非常亲切的重复同样一句话:
Have you danced this weekend?
How about your weekend?
当我告诉他,我确实跳舞了,周末过得不错!
他八颗牙大笑着,香水味随之四散——
Great!That's Echo!
14
我想起我听过最动听的赞扬,莫过于在老板的邮件里,最简单的一句话:
Great job, Echo!
现在,我拿来鼓励乔妹:
Great job, Alice!
我喜欢Echo的强势不妥协,我喜欢她所向披靡,很少软弱。
我爱着这个名字背后的力量,青春,动感和所有有知无畏。
15
如果可以,我希望能常常有这样的机会,叫出一个人的名字。
并且把往日里人们已经忽略无视的感动、鼓励和赞美,毫无保留的向外传达。
我们在自己无法选择的名字里长大。
我们又在自己能够选择的名字里成长变老。
每个名字里,都或多或少给予了我们对生活的期待,对梦想的隐隐热切,对依然不被生活打败的倔强,对主宰人生的渴望。
17岁时,我有一件非常喜欢的白色网球裙,两侧是深蓝色的条纹,简单而充满活力。
我想着与英文名最配的衣服,就忍不住想起它。
有人叫着我,而我回头:
Yes,that's Echo !
·END·
关联阅读推荐
优雅的成为自己
此刻应尽兴
无限风光在险峰
日子·橘子汽水和云朵
泡泡小姐
为什么是“第六个人”
第六个人:36氪专栏作者,跨越北上广深的跨界营销人,热爱主持与写作。公众号第六个人(connect_yourself)长期进行营销规律与个人成长探索,努力成为美好阅读与生活方式的顶级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