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的风水理念
浏河公墓,浏家港陵塔,皇家陵园,
风水是一门独特的中国文化景观。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气论、阴阳、五行、八卦以及“天人合一”思想是风水产生的文化土壤,其的核心观点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我国最早有关于风水的著作《葬经》就是描述葬地的选址与建造,风水理念影响了传统墓葬选址、布局以及绿化等。风水观对墓穴的环境选择通常要求“有山有水”且地形土壤通气排水良好,这样的环境通常被视为“风水宝地”(图4-1)。抛开风水学中的迷信思想成分,风水其实是一门地理学、水文地质学、宇宙星体学、气象学、环境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综合一体的自然科学(杨宝祥,2007)0
风水理念融入“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使我国的传统墓园呈现出与自然高度融合的景观格局。在现代墓园的建设中,人们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活动相互联系构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同形同构关系。象天法地、风水、堪舆等,这些成为了实现“天人合一”理念的墓园建设原则。通过对风水文化的引导,追求墓
园选址于风水宝地之上,墓园建设与自然相得应彰,师从自然,同时又蕴含人文艺术气息。
“入土为安”的孝道观念
中国人几千年来一直认为“人由五土而生,气之用也,气息而死,必归葬于土,返本还原之道也”,因而死后只有入土方能得以安息,土葬便成为中国流传最为广泛的葬法。儒家认为,只有慎终追远,严肃操办父母的丧葬事宜,认真追念远代的祖先,才能培养起人们的孝梯之心,强化对家族的关怀之情,从而实现民德归厚的社会目的。正是这种“事死如生”、“祖先崇拜”观念的引导下,产生了“入土为安”的土葬葬法及繁杂的殡葬礼仪,构成中国墓葬文化的哲学基础。孝道生死观成为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城市墓园的建设中,最普遍的墓葬方式是骨灰墓,是在地下修建墓穴,地上立碑的一种墓葬类型。这种形式的墓园价位较低,同时符合传统的“入土为安”的孝道观念,易为普通大众所接受,也是我国现代墓园形式中最普遍的一类。但是这样的墓园如果没有好的规划与设计,容易出现管理跟不上,无人维护的局面,形成墓区“白化”,导致景观荒凉阴森,并不符合城市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