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堪舆”与“易学”都产生自远古时代,但是来源、目的、过程、本质、内容、形式都不相同。
一“堪舆”与“易学”来源的不同
“堪舆”来源于古人对环境的选择。《易·系辞》:“古者包牺(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其后,殷、周两代文献,亦多有迁都营邑相地相宅的记载,由此可知,相地术与天文学一样,均起源于初民对大自然的观测。西汉史学家班固由此认为,相地与相人、相牛马、相刀剑器物,同属于“形法”之学(《汉书·艺文志》)。
“易学”来源于古人对未知的恐惧。古人对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没法解释,对自然灾害抵御能力差,希望借助神的意思预知突如其来的横祸,从而趋吉避凶、趋利避害。从烧龟甲、撒蓍草开始,发展到《易经》卦爻。
二、“堪舆”与“易学”目的不同
“堪舆”的目的,就是选择合理的、科学的人居环境,尽量避免风雨雷电、山崩地裂的自然灾害,尽量满足取水、获取食物等生产生活的需要,选择相互比较最有利的地方。一是顺应自然,充分利用自然的既有条件,为人类服务;二是改造自然,把阻碍人们生产生活障碍物清除,进行必要的人工改造。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易学”的目的,就是趋吉避凶,把损害减到最小。遇到事情,先占一卦,看看结果是吉还是凶,要是吉的话就去做;要是凶的话,就干脆不做,避而远之。
三、“堪舆”与“易学”的过程不同
“堪舆”的过程是观察研究阳宅和阴宅的地形、环境、结构、坐向,以此推断吉凶休咎。《经》云:“‘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堪舆家比较注重的是地脉、山形、水流 等客观因素。
“易学”占卦过程是首先要起卦,其方法有揲蓍、金钱、数字、时间、方位、测字等多种。第一步是起卦。可以用起卦法的任意一个,比如最简单的抛铜钱。第二步是画爻。以铜钱的正反面区分阴阳,得到了第一个爻,连续六次就得到了全部六个爻,把它们组成六十四卦中的一个卦象。第三步是断卦。即得到完整卦象之后,对照《易经》,找到相应的卦,根据卦文确定吉凶祸福,并寻找应对措施。易学家注重的主观因素较多一点。
四、“堪舆”与“易学”本质的不同
“易学”的本质就是学习《易经》占卦原理。《易经》的本质就是占卜之书,这点是无论如何是不会改变的。龟甲上烧出纹路,或者筮草占出什么符号,代表什么意义,都会记录整理下来,最后形成了《易经》这本书。占卜的本质,是一种感应推理,先得出数,用数得出象,用象得出理,用理推断吉凶。这就是《易经》的“象数理占”,占卜本身就处处透露着神秘和唯心,有巫术之称。很多时候,我们去占卜的本质就是在寻求一种心灵上的慰藉。
五、“堪舆”与“易学”内容的不同
“堪舆”的内容众多,方方面面,涉及整个环境。比如土质的好坏,空气的优劣,山水的善恶等等。通过观察山山水水的向背情怀,判定凶吉、坏好、败或成;
“易学”的内容单一,就是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通过卦卦爻爻变化,判断吉凶、好坏、成与败。
“堪舆”观察的山水等东西,大多是实实在在的,是摸得着、看得见的;“易学”观看的卦爻,则是一种符号、一种象征理数,是空空洞洞的代号。
六、“堪舆”与“易学”形式的不同
“堪舆”的形式首重龙脉、山水、方向位置,以及阴阳、五行、干支,八卦九宫等生克理论,还有一套严密的现场操作工具罗盘。“堪舆”的理论实际上包含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学、宇宙星体学、气象学、环境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体。
“易学”的形式首重推演出来的卦体,分为内卦(初爻到三爻)和外卦(四爻到六爻)两个八卦符号,然后根据八卦符号的属性以及内、外卦之间的关系进行推理解释。以《易经》卦辞、爻辞作为依据,推断事物未来发展趋势,《易经》的卦辞、爻辞中包含着各种卦象的一般推理和典型事例。在推论的时候,要充分理解这些卦辞或爻辞内在含义,并结合当前所占筮的事项,触类旁通,采用类比推论的方法,得出占筮结果。形式相对来说比较单一。
总而言之,“堪舆”与“易学”根本就是不同的两种学术,它们之间确实有点“风牛马不相及”。因此,“易学”不能同“堪舆”混为一谈。